泽连斯基醒来时股票配资查询论坛,发现世界已天翻地覆。基辅的凌晨被火光点亮,爆炸声接连不断,局势显得格外紧张。外界普遍认为,这场袭击并非偶然,而是普京在访华前的一次关键行动,意在完成对俄乌局势的顶层布局。虽然欧洲方面曾扬言要在俄罗斯的“家门口”驻军,但究竟能否落实,仍是个巨大的问号。
8月28日这一天,三则重磅消息迅速刷屏全球。第一,当地时间凌晨,俄军以导弹与无人机大规模轰炸基辅。基辅市军政管理局局长特卡琴科确认,袭击已造成至少22人死亡。乌总统泽连斯基则指出,这是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“规模第二大”的攻击行动,甚至波及到欧盟和英国在乌的部分机构与企业。第二,德国总理默茨在记者会上表示,此前备受关注的“普泽会”恐怕难以成行。第三,欧洲一些国家提出设立俄乌前线40公里的缓冲区,并考虑在波兰、罗马尼亚等地部署“多国维和部队”。三件事叠加在一起,不仅意味着冲突升级,更暗示着俄乌之间博弈的“规则”正在发生变化。
展开剩余74%从媒体公布的照片可以看到,这次空袭的破坏力极大,连部分外交机构所在街区都未能幸免。乌方指责俄军使用了“口径”导弹和“天竺葵-2”无人机,但俄国防部回应称,袭击目标仅限于基辅周边的军工厂和空军基地,并宣称“目标全毁”,乌军补给线势必受到影响。若只看单一事件,人们或许会认为这是俄军的常规军事打击,但若将近期的行动串联起来,就会发现这是普京在访华前的一次战略性步骤,核心在于重塑俄乌之间的力量平衡。
自7月起,俄军在顿巴斯地区连番发动攻势,短短一个月内便12次发起大规模进攻,接连夺取卢甘斯克州北部三个关键战略要地。8月中旬,俄军更是封锁了敖德萨港口,直接切断乌克兰约三成的粮食出口。表面上这些行动看似分散,实际上都在围绕一个目标:让泽连斯基认清现实——西方的口头支持与缩水的援助,根本不足以支撑乌克兰打一场持久战。而此次对基辅的直接打击,则将这种压力推向极致。
基辅不仅是乌克兰的政治核心,更是西方援乌的象征。过去欧美多次以“保卫基辅”为口号鼓动援助,如今俄军直接轰炸首都周边,西方却未能提供新的武器承诺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白宫对此反应冷淡,仅表示“关注局势”,完全没有加码援助的迹象。欧盟内部的军事援助更是出现明显缩水:从2024年每月12亿欧元,下降到2025年8月的仅6.8亿欧元。这种趋势让乌克兰陷入尴尬境地。
在此背景下,俄罗斯强调若乌克兰继续依赖西方武器,战争只会拖得更久;而若想真正停火,就必须接受“多方谈判”。这里的“多方”,显然暗指中国。原因很简单,中国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中,既保持中立,又拥有足够的影响力,是双方唯一都“勉强接受”的中间力量。事实上,泽连斯基已不得不松口,承认若无中国参与,任何停战协议都难以具备公信力。
这背后不仅是俄乌之间的博弈,更是普京在中俄外交协调上的布局。通过军事优势,他迫使乌克兰与西方认识到,若没有中国的介入,停战谈判注定空转。与此同时,这也为普京访华铺路。中国若出手,不仅能让停火协议更具权威性,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俄罗斯所承受的西方制裁压力。全球已有120多个国家认可中国的中立立场,这对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一张宝贵的外交“护身符”。
然而,就在俄罗斯推进布局的同时,欧洲却突然提出在俄乌前线设缓冲区、并在波兰和罗马尼亚部署“维和部队”的设想。表面上,这是为了弥补美国可能撤援带来的安全缺口,实际上更是欧洲因战略焦虑而进行的“自救”尝试。但计划能否落地,情况并不乐观。法国、意大利已明确拒绝派兵,担心引火烧身。而俄方也立场强硬,警告若北约军队进入乌克兰或周边,等同于宣战。为加大威慑,俄军甚至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了三个伊斯坎德尔导弹旅,距离波兰边境仅几十公里。
美国对此保持距离,没有参与缓冲区的讨论,特朗普更是在社交媒体上表态“欧洲该自己解决对俄问题”。因此,欧洲所谓的“驻军计划”,更像是外交筹码,而非真正的执行意图。
总体来看,普京的布局与欧洲的试探,正在把俄乌冲突推向关键节点。最终局势走向,恐怕不再取决于哪一方武器更先进,而是谁能提出一个更符合多数国家利益的解决方案。
发布于:天津市融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