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能时代,学写作还有用吗?这个问题像一颗小石子,扔进平静的湖面,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讨论。7月15日,成都杜甫草堂里配资方式,来自香港大学、澳门大学、复旦大学等高校的近30名港澳台学生,围坐一起,和教育专家们聊得热火朝天。他们讨论的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,而是未来教室会变成啥样,老师该怎么教,学生又该怎么学。
这些学生参加的是第三届全国高校港澳台学生未来教师研学营。这个活动由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指导、华东师范大学主办,专门给有教育梦想的年轻人一个平台,让他们交流想法,碰撞火花。活动从上海开始,一路到四川阆中,最后来到成都杜甫草堂。学生们去了上海的徐汇中学、卢湾高级中学,还有四川的阆中中学、成都草堂小学,边学边看,边看边想。
还有人提到,课堂上有些学生总是不说话,像是“隐形人”。老师该怎么办?一个学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:他小时候也爱沉默,后来一个老师用鼓励的眼神和简单的问题,让他慢慢打开了心扉。他觉得,未来老师得学会“看人下菜”,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,找到合适的方法,激发他们的兴趣。
活动现场,气氛可不只是严肃讨论,还有不少热闹的环节。学生们穿上素衣,手拿折扇,站在浣花溪边,装扮成“唐代青年”,朗诵杜甫的诗。时而低头轻吟,时而抬头高声,像是跟诗圣杜甫隔空对话。成都草堂小学的孩子们也不甘示弱,穿着唐装,边跳舞边朗诵《春夜喜雨》,动作整齐,声音清亮。诗声和笑声混在一起,穿越千年的感觉让人心里一暖。
学生们还用情景剧和PPT演讲,聊了聊教育的热点话题。比如,“学生标签化”这事,有人觉得,老师有时会不自觉给学生贴上“好学生”或“差学生”的标签,这对孩子不公平。一个学生举例说,他有个同学因为数学不好被老师忽略,但其实他画画特别棒,后来换了个老师鼓励他画画,他整个人都自信了。这让大家意识到,老师得用心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。
说到人工智能和教育的关系,一个学生讲了个笑话:AI要是当老师,估计上课就是“滴滴滴,知识点已上传”。大家笑完后,认真讨论起来。AI的确能帮老师改作业、分析数据,但它没法代替老师跟学生聊心事,也没法教学生如何面对失败。一个学生说,他做过一个实验,失败了十几次,气得想摔东西,但老师让他把每次失败的步骤记下来。后来,他发现正是这些“失败”让他明白了问题出在哪。教育不就是这样吗?不怕你摔倒,就怕你不爬起来。
专家金波在活动最后点评说,教育的核心是“人”。他提到,未来教育得有四种路子:信息技术、社会社区、人文艺术、天地自然。人工智能虽然火,但教育不能只盯着热闹的技术,还得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,比如怎么让孩子学会跟别人相处,学会跟大自然和谐共存。这些话让学生们频频点头。
这场研学营让这些未来老师们收获满满。他们不仅聊了教育的大问题配资方式,还在诗歌和对话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。有人说,教育就像种树,今天种下的种子,未来会长成参天大树。人工智能可以帮忙浇水施肥,但真正让树长好的,还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那份信任和用心。
融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