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完最新一期的《地球超新鲜》配资方式,我发现,节目规则的表面意义其实并不大,真正能决定结果的是嘉宾是否愿意放下自尊,敢不敢为了镜头去迎接尴尬。谁越怕社死,谁就越容易掉进坑里,输得越惨。
理解了这一点,再回头看刘宇宁那一刻,他毫不犹豫地回答“白娘子”,弹幕里一片“作弊”的声音,但我觉得,他其实是在用行动表现了“害怕”的情绪,越是害怕,反而越急于找到解决方法,结果看起来好像是开了挂。
但社交恐惧并不会消失,它只会悄悄转移到别的地方。
镜头转到陈赫,他拿着白板结巴着翻译,弹幕不停调侃他智商有问题,可我看到了一个中年人被拉出舒适区的真实尴尬。那种“所有人都在等我发言”的压迫感,隔着屏幕都让我觉得心里一阵紧绷。
节目组根本没想考察大家的词汇量,他们想看的,是你在那种被迫“社死”的时刻,能不能保持得住表情,别露出破绽。
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孙红雷。在《极限挑战》里,他总是能把规则玩成段子,而这次却在《谁是柠檬精》里被一张小床逼得跳车逃跑。当龚俊突然抱住他时,他的眼睛几乎要跳出来,嘴里喊着“你疯了”,但手却已经去拉车门,那一刻,我强烈共情——我也是那种在聚会上被cue到表演才艺时,第一时间就想逃的类型。
刚开始我看得很开心,一边笑一边喊,直到我发现他逃跑的路线一直是朝着“人少的那辆车”走,这不就是我们在社交场合里,假装接个电话溜去洗手间的升级版吗?看来,大哥也怕人多。
最让人感到温暖的是李乃文。他在面对龚俊调侃“你是二”的时候,笑着自嘲,回应得风趣而不失礼。接着他主动拉着孙红雷跳舞,仿佛他是那个总是在聚会上努力活跃气氛的人。观察仔细的话,会发现每次他化解尴尬之前,都会深吸一口气。这一小小的举动,证明了高情商并非天生,而是社交恐惧者在长期社交中逐渐锤炼出来的能力。
最有意思的还是刘宇宁选择了6号房。乍一看像是谦让,实际上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:6号房远离镜头,空间小得连大长腿都伸不直,却成了他最安全的避风港。这不就是我们在KTV里,总是抢着坐靠近门的位置吗?方便随时溜走。节目组用镜头语言告诉我们,成年人的社交伪装:所謂的绅士风度,其实往往只是为了避免麻烦的体面借口。
节目组真的是很有心,他们从不直接告诉谁表现差劲,而是将镜头对准每个人的表情,抓住那些瞬间的失控,配上“嘿嘿嘿”的音效,观众就被逗乐了。而我们可能都没意识到,其实自己随时可能成为下一个“被笑”的目标。
对比起《五哈》里的邓超那种主动掌控全场的“我来疯”,在《地球超新鲜》里,大家更多的是使用被动技能。没有邓超的话,陈赫可能就像没电的充电宝;而龚俊想让孙红雷开心,得先观察对方的表情,决定再不再行动——这哪里是在玩游戏,分明是一群社交恐惧症患者聚在一起搞的节目。
因此,我甚至怀疑《地球超新鲜》的真正隐藏KPI,就是让嘉宾“社死”上热搜。
刘宇宁迅速答题,或者孙红雷逃跑,这些瞬间戳中了我们年轻人最怕的点:被当众拆穿努力。别急着同情他们,王玉雯那句“刘宇宁真不愿下水”道出了关键:所有“社交恐惧时刻”其实都是经过剪辑的,节目组巧妙地把答错的尴尬和答对的刻意放在一起,制造出一种“你好好思量”的悬疑感。这就像是朋友圈里只晒精修照片,综艺节目也仅呈现他们想要让你看到的尴尬时刻。
更打击人心的是,我们嘲笑陈赫的结巴,却忘了自己有时连微信群的“收到请回复”都要打好几遍草稿。节目把社交焦虑做成了带笑声的罐头,就像“打工人”表情包一样,是新的安慰剂:看,连明星都这么糗,那我摆烂似乎也没啥问题。
所以我更相信,节目组隐藏的KPI,可能就是要让嘉宾“社死”上热搜。刘宇宁秒答,孙红雷逃跑,无一不精准触及年轻人心中的那个痛点:当众努力被拆穿,社交恐惧暴露无遗。
再想想,我们为什么那么爱看这些片段?大概是因为它让我们提前排演了“尴尬时刻”。看别人翻车,我们仿佛在演练自己未来可能的危机,然后安慰自己:真到那天,至少我能比孙红雷跑得更快。
说到最后,我反而觉得李乃文特别圈粉。当龚俊当面说他“是二”时,他能够巧妙化解,不是因为他的情商有多高,而是因为他抢先一步,把原本尴尬的局面变成了一个笑点,提前拔掉了观众的“审判刀”。同理,龚俊也在通过“我先疯”来对冲被嘲的风险。越主动,越安全。节目里那些真正游刃有余的,都是能把尴尬提前处理的人。
然而,如果把这套逻辑带入现实,它就不管用了。朋友圈没有剪辑,职场没有字幕,我们也不能在说错话后加个“bushi”来挽回面子。所以,《地球超新鲜》成了一个安全的避风港:看别人出丑,让自己松一口气。
节目结束时,字幕跳出“下集更精彩”,我却希望下次不要再逼谁离开配资方式,留点颜面,或许这才是最温柔的关怀。
融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